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美東之戀- 從華盛頓DC到緬因州

2002年仍在急就章的情況下出國。沿途唯一令人提心吊膽的,就是冗長的轉機時間,及對恐怖份子的莫名恐懼。搭了超過24小時的飛機(我們買的機票是先到香港轉機,再飛到紐約,再轉小飛機到華盛頓,票價約一人三萬二千),終於到達華盛頓特區。

寧靜幽美的華盛頓DC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通稱為華府,以避免和西岸的華盛頓州混淆。美國獨立後,先是以紐約為首都,一年後遷至費城,同年國會授權喬治華盛頓擇一地方作為首都。隔年,他選擇波多馬克河東岸之地,並由法國的知名建築師皮埃爾朗法(Pierre L'Enfant)負責規畫,目前是全世界最美,也是世界上少數有計畫的都市之一。

從機場蜿蜒而下,沿途樹木扶疏、綠意盎然、湖光瀲影、空氣宜人,尤其位居馬里蘭州的四姐家社區,綠蔭夾道、整齊乾淨、寧靜幽美。

當天晚上,四姐夫帶我們到半小時車程的夜生活區逛【邦諾書店】,這家書店共三層樓。我們買了一些特價商品和書籍,隨後逛逛藝品店,由於這裡屬於高級商店街,有許多酒吧和佈置典雅的各國餐廳。

晚上就寢,因時差而難以入眠。即使很累,但生理時鐘就是不聽使喚,半夜起來吃水蜜桃和火腿,順便看電視。其實美國的電視真的很好看!尤其看到介紹室內設計的節目更令我興奮莫名,而且也看到許多新穎的廣告。

愜意的家居生活


由於四姐家又大又寬(ROCKVILLE/馬利蘭州),後院又有烤肉的庭院,環境幽美、生活單純而愜意。早上可以坐在餐桌旁喝咖啡、牛奶,看著後院蓊鬱青翠的樹木,享受和絢溫暖的陽光,呼吸清爽宜人的空氣。特別是起個大早到附近公園散步、打球,人生有這種機會真是幸運!

第二天,我們先上教堂。這間華人教堂人數不少,陳設比台灣仍嫌簡陋,由於我們的時差尚未調整,對冗長的講道有點力不從心。會後剛巧有新人結婚宴客,我們就在教會用餐,不過因會堂過度擁擠,便到戶外用餐,並與教會的人閒話家常。

下午為了預備晚上的烤肉大會,我們到Cosco買食物,看到市場的東西又大又多,心裡非常興奮。說實話我超愛逛街,也很想讓家人過的舒服,但是一來婚後工作忙;二來秉持勤儉持家;三來目前的家仍稍嫌太小,毫無用武之地。其實我好希望把家好好整頓一下,甚至想買個庭院式的盪鞦千悠閒一下,可是不知何日有這個福氣。

晚上和表姐們一起烤肉,看到孩子玩土、烤肉、追逐不時出現的螢火虫,覺得非常高興。我內心是既感動、又高興。相信嗎﹖在一般住家也可以看到螢火虫,可見環境與水源多麼的清澈乾淨,當然令我有些失望的是﹕姐家附近的某些購物街,看起來有些冷清,不像台灣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看來在逛街時,我好像比較適合過都市的生活。

晚上和表姑媽的女兒表姐聊天,她可是直言直語的性情中人,不過從她口中得知,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也很辛苦,甚至有隨時擔心被人竊取研究成果的恐懼。神!寫到這兒,我很想哭。從人性的角度而言,世界哪有和平的可能﹖讀再多的書有什麼用?人和人之間到處都要鬥爭﹗人為什麼要過得如此辛苦﹖

隔天我們開始華盛頓特區的博物館之旅,一家人搭乘Metro地鐵在華盛頓特區觀光是既經濟、又方便的選擇。地鐵分為五種路線:紅、黃、藍、橘、綠,從華盛頓中心往外散開。這裡每個地鐵車站,和車廂靠近車門的地方都貼有路線圖。票價在車站入口管理員室窗口下及售票機上均有明列,通常在$1.10~$3.25之間。販賣車票的機器接受一元鈔票和硬幣。鈔票的輸入有一定的方向和規定,如果放進皺巴巴的鈔票,機器是無法接受。基本上購買一日通行票(One Day Pass),要$5,無限制乘坐。但是平時要上午九點半以後才可使用。為了避免麻煩,我們一家四口各買25元一星期的票。

由五十萬英磅開啟的史密斯尼博物館

我們一大早搭捷運到半小時之外的【史密斯尼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首先來到自然博物館,在那裡觀賞恐龍的立體電影、各式各樣的岩石標本,如經過水流、冰河侵蝕的石塊及五顏六色的水晶,甚至是惡名昭彰,據說會帶給擁有者不幸的【希望之石】、螞蟻和蜂窩的透明巢穴、其生活的型態,及大氣、地理的展示館,不過因為文字太多,不懂英文的孩子當然覺得索然無味,加上我們時間有限,很難翔實地解釋所有的資料,因此大多是走馬看花,但回想起來,讓孩子看到夢寐以求的恐龍館,應該值回票價。

捐贈者的生平

Smithsonian Museum1842年由一位英國的人類學家、也是貴族的James Smithson所捐贈,他終生研究科學,曾發表過一些論文。雖然從資料可以看到史密森本人從沒到過美國,但他把錢遺留給姪子時﹐卻立下遺囑明示﹐若姪子也沒有子嗣﹐就把遺產捐給美國。後來果真姪子沒有子嗣﹐所以50萬英磅的遺產,就成為【增進和傳播知識】為目的的博物館基金。在華盛頓紀念碑及國會山莊之間的National Mall上,Smithsonian Museum共有9所博物館和1所美術館。另有5座博物館和國家動物園設在華盛頓其他地方。庫珀-休伊﹙Cooper-Hewitt﹚、國立設計博物館,以及國立美洲印地安人博物館則設在紐約市。觀賞史密森尼的16座博物館、美術館和國家動物園時,就是進入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系統。史密森尼總共收藏逾1.42億件藝術品和標本,該系統還是一個研究中心,致力於公共教育、國家服務、以及藝術、科學和歷史領域的學術研究。

第二天我們早上到國家地理雜誌,除了到其販賣處購買錄影帶外,還到其展覽館參觀北越的越戰攝影記錄相片,及藝廊,另外還讓孩子拍攝以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為背景的大頭貼。下午我們則到太空博物館,看到各式的飛機、太空船與火箭。當美國人真是好命,可以收集資料或參觀的地方很多,途中我告訴女兒,當個不長進的美國人,實在太辜負上帝的祝福。

次日清晨,我們走了漫長的林蔭大道才到林肯紀念堂參觀。
華府占地67英哩,坐西朝東。北邊有白宮、南端有華盛頓紀念碑,東邊有國會大廈、西邊有林肯紀念堂。據說這種格局和中國嚴密的宮廷式規劃相同。

由於當初是按照首任總統華盛頓的理念建立,及根據法國建築師設計規劃,所以街道似棋盤方格,區劃井然有序,建築大多平實,沒有高聳入雲的大廈,也沒有炫耀入目的霓虹燈,處處綠意盎然。華府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有史密斯尼博物館白宮、國會、林肯紀念堂安息戰士亡魂的阿靈頓國家公墓地。但因為時間及體力的關係,我們只到林肯紀念堂越戰紀念碑

櫻花季是最美的季節

基本上,每年三月底四月初的春天是首都華盛頓最美麗的季節,放眼望去一片花海,據統計賞花遊客多達70萬人。首都華盛頓舉行多彩多姿的櫻花節活動,其中又以櫻花節大遊行最引人注目。

其實這些櫻花源自1912年東京市長贈送首都3千株櫻花樹,當時美國以花開滿叢的山茱萸回贈日本。1965年,日本政府於又送給美國38百株櫻花樹,櫻花就成了兩國友誼的象徵。

之後我們分別到美國歷史館和美術館,在裡中我們看到美國有名的科學家如愛迪生及發明電燈的歷程; 政治人物的生平、歷史演進和知名畫作,我也在美術館管理員的同意下,以名畫中的女人為背景,拍了好幾張照片。由於時間緊湊,那天逛到館內打烊,才匆忙離開現場。

到了星期五,一家人開著租來的車,一路駛向緬因州的阿卡迪國家公園。本來基於安全起見,計畫參加中國旅行社的旅行團,但是一來得到紐約出發;二來同學因要待產不便打擾,所以決定開車。說實話,全家開車旅行頗令人擔心的,因為如果發生事故,單是醫療費用就讓人受不了。還好孩子尚稱懂事,所以延途齟齬的情況不多。
一路北行逛小鎮

第一天我們延路向北行駛,晚上因在停放軍艦及潛水艇的Goldton海港區繞得太晚而找不到旅館,本來想到一家一晚180美元的高級Marria旅館,後來覺得太貴,才向加油站的服務人員詢問。經指點,我們冒著大雨在暗無路燈的公路行進,望著車窗上的大雨心裡發毛,不知會不會駛入罕無人跡的野人之地,或遇到兇神惡煞的劫匪,但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往前開,感謝神!我們找到一家看起來還乾淨的旅館,雖然也要100多美金,但總算有棲身之處。

這次旅行,深覺美國物價日益高漲,十幾年前租車旅行,80美元的旅館就算高價了,當時找的大多50、甚至340元的旅館,如今幾乎要高出一倍,而且旅館不見得多好。該晚以泡麵充饑,睡的不錯,早上還有簡單的麵包、果汁裹腹。隨後到超市買一些可以在途中應急的食物,以備不急之需。

神秘港(Mystic Sea Port)

接著到康乃迪克州一個神秘港(Mystic Sea Port),這是個小漁村,街道整齊、乾淨,有魚鮮味,但沒有魚腥味,我們延著機械鐵橋走到岸邊的甲板上,海風徐徐、清涼有勁,感到好輕鬆、好自在。好喜歡美國的乾淨、人民的悠閒。這漁村有許多小民宿和設計別緻的商店,但費用不便宜,單是木椅就要330美金。這個小鎮的房子好可愛、精緻,很適合做聽浪看海的別墅。說到此,我的感覺是,美國每個鎮賣的產品都別具特色,而且各地賣的花色設計完全不同,所以遊客永遠有買不完的新產品,不過東西頗貴。這次沒跟旅行團玩,最大的好處是:每到一個地方都可以待很久,而且全是小鄉小鎮。

如果像旅行團只走大路,看到的景物大概只有樹木,但因為都走市鎮小路,可以觀賞精巧別緻的房舍、圖書館、教堂,深切感受到美國一般人生活的簡樸,單純,與寧靜,尤其許多人都住在荒郊野外或森林叢木裡面,不禁佩服他們的勇氣。行經這類住宅區,會讓人想到美國許多描寫鄉村小鎮的小說,而對寫【湖濱散記】的梭羅住的木造小屋,也不覺得有什麼特殊,因為沿途太多這類簡樸,甚至造形、裝潢遠勝於此的住宅參差在樹林裡。其實和孩子一樣,我好喜歡美國造行不一,卻整理得別出心裁的房舍,這種美感才能孕育出注重視覺設計的國度。

美國有一種房子是可以隨地搬遷,這種木造的房子較為簡單,有專門搬遷這類房子的公司。不過在應該上班的時候,看到這麼安靜無聲的住宅區,其實也蠻空虛的。像我晚上住在四姐位於高級住宅區的家,只要聽到風吹草動,就會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甚至會擔心惡人入侵,由此可知孤單的主婦生活,未必可以長期承受。像我一個人在學校,中午坐在中廳讓風吹彿的感受不也很棒。

在那個名為神秘的小漁港,我們到早期搭建的燈塔,它是用石塊和泥為素材,樓高二層,若沒有特別標示出前院那顆大石頭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實在毫不起眼。再往燈塔前走,就是一望無際的海洋,這個峽灣地上的石頭五顏六色,有墨紫、墨綠,像小型的鵝石。唉!美國真是得天獨厚,連海濱的石頭都獨樹一格。在車中我們聽著古典樂,行經綠意環伺的高速公路,心靈好平靜。

峽灣(Cape Cod)看燈塔

隨後,本想到另一個著名的峽灣(Cape Cod)看燈塔,但因為大塞車,所以繞道而行。這次我們是繞著湖邊走,後來儘管看到了湖,但繞出來仍然是塞車,就這樣一個下午繞來繞去。其實以我的個性,我情願安靜地跟著車陣走。中午我們到一個裝璜有點希奇的餐廳用餐,我點了一隻軟殼龍蝦,因為不願點太多而和先生有些不悅,但吃到龍蝦卻讓我很高興,後來放棄到原地點的想法,到另外一個名為Wolf的海灘。

這個海灘面對著一條有各式餐廳的街道迤邐伸展,沿岸全是低矮的白色圍牆,遊客可以坐在牆上遠眺海景、觀賞在天空迴旋的海鳥,及右方修築木道向海撲展而去的木製海屋,我們在那裡待到白日將盡,然後到一家越南人開的餐廳用餐。這家餐廳人滿為患,等了半小時才得以入場,該晚吃到炒龍蝦,而且價錢不貴,約40多元。

該晚本以為可以找到物美價廉的旅館,結果都沒有空位。後來在一位服務人員的協助下,回頭開了三十分鐘,才找到70元的紅頂旅館 (Red Roof Inn)

次日一早,先到Stopshop的超市買飲料和麵包,這個超市有專給孩童搭乘的購物車,形狀像小汽車一樣,很有趣。

設施備齊的露營區

星期天傍晚,來到緬因州的一個露營區,因為好奇,特別進去訪問裡面的遊客。相談之下才發現露營區的人,有很多都是經年累月常住於此。他們通常從五月到十月,一住五個月,冬天太冷就回家或另外租房子,這樣租金較便宜。像5個月的房租約2100元美金。平常把拖車開進來一天要40元,大人7 、小孩3元來這邊長住的人要自備活動的旅行車,確定位置後就可以找器材搭建其它的設施,例如擴建出來的帳蓬屋,或儲藏室。在露營區,還有其它休閒的設施,如:遊泳池、球場、和接電接水的設備,及離海邊、高爾夫球場很近的景點。有人告訴我,買一輛旅行車的價格大概是25千至3萬美金之間, 若用租的話大概一個月500元。

當天晚上,我們吃了一頓龍蝦大餐,兩隻大概15塊左右。那家餐廳佈置的很傳統,寄賣許多聖誕節的飾品,感覺很溫馨。晚上我們就近住在餐廳對面的小旅館,80多塊,但進去後發現有些恐怖,因為有陳舊、發霉的地毯味和煙味,再者床墊用品看起來髒髒的。最令我不悅的是,百葉窗和門都壞了。該晚我睡的並不好,一到清晨,趕緊離開。到free port時,因商店都關門,所以先到Wolf的森林區。

這裡是一所大學的植物園,像溪頭一樣。我們因走錯路而來到植物園的招待所,後來才繞到【野狼脖子】的森林裡,在森林中我們走進羊腸小徑,在清幽的環境,不斷地接受芬多精的洗禮,及處處傳來海鹽的味道,原來不遠處就是豁然開朗的板片岩海邊,上面鋪著水草,不遠處的小島,林木矇朧,隱約可見棲身枝頭的小鳥,我們站在石岸邊,遙望遠處,雖日光盈盈,仍覺涼意襲來。看來若能在秋天尋訪,應該可以看到更豐富繽紛的色彩。

然後又回到 free port 買衣服和買一些桌巾,中午吃麥當勞,特別點了一個冰冷的龍蝦三明治。接著到Rock ran的小城,店的櫥窗設計很別緻,我看到好多設計別緻的卡片。隨後我們依著山路﹐繞到蘋果電腦老闆史蒂夫約伯斯(Steve Jobs)的Candon海邊別墅區。這是一個乾淨整齊的海港,有許多有錢人的孩子暑假到這裡學駕駛帆船。由於空氣清新、陽光和暖﹐深湛藍的海水與白色的帆船﹐構成美麗平靜的畫面。

晚上,我們住在Bar horbor一個非常高級的Holiday Regency旅館,一晚要170多元。這個旅館面海,裡面很乾淨,往餐廳後院走可以到看海的木製甲板。我覺得自己會熱中賺錢,主要是我很在乎住的品質,而且我覺得窮人最可悲的不是吃、穿不好,而是住的地方往往是罪惡的淵藪。

在甲板上我和孩子一起觀海,一望無際、海天一色,讓人神清氣爽。我好想用眼目把前面的景物拍攝到我的腦海中,永銘長存,但是或許腦容量有限,或許本人的記憶力不佳,也或許景物看大多而混淆,我竟然在執筆的現在覺得印像模糊, 要不是靠中途所做的錄音,很多細節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晚上我們到外面的小鎮吃飯。我們找了一家泰國餐廳,因為人多,等了很久,這餐三菜一湯,共花40幾塊。

飯後我們到街道散步,一樣很多的小店,每家賣不同花色的產品。該地最具特色的是有賞鯨漁船,價格不菲,一個人大概要28塊美元。我告訴孩子,這類額外的節目要靠他們自己努力掙得,如果他們日後有機會來美國旅行,再衡量能力參加。晚上回飯店後,我拼命梳洗和整理行理,因為這裡較乾淨,設備又好,當然要物盡其用。

阿凱迪亞國家公園

次日我們就要朝主要目標前進阿凱迪亞國家公園(Acadia National Park)83年前,也就是1919年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正式簽署文件,宣布阿卡迪亞國家公園正式成立。這座公園原是冰河溶蝕之地,所以沿著山路前進,可以看到許多坡度渾圓的U型山谷。到達目的地全是因冰河侵襲過的石塊,這些面積頗大、稍有圓弧度的石塊,上面留著千年前冰河切割的痕跡。站在岩石上,讓山風吹襲,儘管在熬熱的七月,仍然涼意沁人。

阿卡迪亞國家公園最早是由一個基金會,出錢捐贈五千英畝的土地開始成型,後來因為一些贊助者及國會的支持才有目前的規模。但如今它也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

據資料指出,阿卡迪亞國家公園是美國面積最小的國家公園之一,占地45千英畝,合18千多公頃,別看面積不大,每年的參觀人次卻有3百萬,若以平均每公頃接待的人數來算,它比有名的黃石公園或是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都要多。

阿凱迪亞國家公園是密西西比州以東建立最早的國家公園,位於緬因州海岸,公園包括47633畝的岩石山丘、林地、湖泊及海灘。多元化的地貌使它成為野生動、植物的天堂,但因為海水溫度低,而且沙灘少,不是游泳的好去處。有興趣的遊客可乘遊船出海觀鯨魚、捕龍蝦、看海豹,喜歡冒險的朋友還可以租小舟,並在近距離觀賞海鳥和海豹。開車可以到全島最高山頂,俯瞰如畫風景。途中參觀一對夫妻的旅行車,這類車較小,裡面有兩張床﹐上面有電視﹐孩子看的很高興。

緬因州(Maine),除了是新英格蘭六州中最大,一般人跳入腦海的畫面往往是鮮美可口的龍蝦,其實以境內六千多個內陸湖泊聞名的緬因州﹐主要是仙境的秋景吸引世界各地的人。

Jordan Pond House---面湖的餐廳

接著到「Jordan Pond」,穿越細瘦的林木群,眼前豁然開朗。遠山層次分明,山嵐堆疊、雲霧裊裊;湖面泛著藍灰,隨著波光湧動,彷彿無言的告白;成群海鷗在湖面上盤旋,像一場雨天的Party。雖然天空失去藍色,整個感覺卻很像中國的水墨畫,濃淡合宜的夢境。

湖旁邊的「Jordan Pond House」,是一間風格獨特的餐廳,另一邊的空間販賣紀念品,樓上是點心區,供應飲料及餅乾。餐廳的燈飾很像中國古代的紙燈籠,從屋頂垂掛下來,位置適中。米黃色的燈光,給人一種溫馨念家的感覺。這棟房子曾經因火災焚毀,後來再加以整建。我們中午只買三明治,坐在湖前的草皮午餐,孩子吃完還和一些美國小孩爬樹。面對的湖泊平靜幽美,中間是兩山交錯和加拿大的露憶思湖的景緻相似,但後者的美更勝於前。

「美州的雅典」波士頓

旋即沿著【麻省大道】來到素有「美州的雅典」之稱的波士頓。
我們先在波士頓市區的【天下大道】停車,這條路想必是高級住宅區,路的兩旁全是18世紀的歐式建築,紅磚墨瓦、庭前花草宜人,中央則有一個步行用的花園,裡面樹蔭迎風、花朵盛開、雕像林立、深具古意。我們順著大道中的公園散步、拍照,偶見的石椅或木條椅,或在地板或在椅背刻有親人的名字,原來這些椅子,都是一些士紳為懷念親人,捐贈給市區的。牽著孩子的手漫步在歐式風格的住宅區,彷彿置身在其中,想不出為什麼有人可以賺天文數字的錢住在豪華大宅中,或許身為中產階級者,環繞四周的全是白手起家、腳踏實地的上班族,難以想像大財閥日進斗金的日子。

往小公園順勢而去就是大公園,除了樹木又高又大,碧草如茵、花朵爭豔、旅人悠閒、自得其樂,還有個週邊環繞著垂楊柳的大湖,公園裡枝葉茂盛,鵝群戲水,孩子興奮地追著鵝跑,看到許多年輕的父母推著嬰兒車在樹下散步,真羨幕他們的自由自在。

我們在那裡遇到一對夫妻,妻子在一旁作畫,丈夫坐在一旁看書。在星期日的清晨,有這種雅興和環境,也是人生的福氣。我們並沒有把公園逛遍,只在橋邊看人坐在鵝狀的腳踏船享受假日的陽光,不過特別要提的是,當和先生與那對夫妻聊完之後,突然發現兒子不見了。還好不顧形象地大呼小叫後,兒子出現在我眼前。或許我的反應有些過度,但有誰了解為人父母者因擔心孩子受傷所承受的壓力。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接著我們驅車至知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MIT)是美國培養高級科技、管理、從事科學、技術教育與研究人才的私立大學。1865年創建于波士頓,1961年遷到現址。雖然後來增設了人文、社會科學等科系,但該學院仍保持培養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及把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教育與研究結合起來的特色。

MIT創建之初,只有15名學生。經過近140年的發展,現已有學生近萬名,並和牛津、劍橋、哈佛等老牌大學齊名,也是以理工科為主、綜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學。由於該校自由的學術氣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使MIT產生眾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及擁有最好的管理分院、能源實驗室和林肯實驗室等優秀的科研機構。據資料顯示,十七世紀中期以來,美國的大學教育充滿著濃厚的古典和宗教色彩,經典學派的傳統教法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導致美國高等教育陷入瓶頸,這種教學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而,麻省理工學院的創始人威廉﹒巴敦﹒羅杰斯在思索自己教育經歷的過程中,產生創建一所「超過國內任何一所大學」的學校的想法。對我們這些人而言,該校像是水泥叢林的學府,十三年的久別重逢,怎能不感到歲月不饒人。我們為了讓孩子對該校印象深刻,還帶他們到學生活動中心的超市買糖果。

的確,私下我會期望有一個出自名校的孩子,但想到昂貴的學費,負面的思維不斷浮現。從外表看,這個學校乏善可陳,若談到學術地位,有誰能輕忽它的重要。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故事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起源,應該從約翰哈佛談起。這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Emmanuel學院(以馬內利)的劍橋校友,一六三七年時遠渡重洋到美國,秉持學術至上的觀念,想在哈佛的所在地,緊鄰波士頓的【新城】創立一所學校,結果已經有初步規模的哈佛(當時還不叫哈佛)雀屏中選。

有趣的是,這位哈佛先生當時並不要學校取名為【哈佛】,而是要求將【新城】取名為【劍橋鎮】,以紀念母校。可惜年僅三十歲的他在第二年(一六三八)過世,臨終前將一半家產(—約七百八十英鎊及兩百六十冊藏書)統統捐給學校。由於這種慷慨解囊的行動,校方特別將學校命名為【哈佛】,以感謝他的義舉。

住宿與導師制

哈佛規定所有大一新生都必須住宿,新生入學後,統一安排住在位於哈佛園的【House(學生宿舍),同時在大學餐廳用餐。而且還設有導師(Tutor)來協助學生解決課業與生活上的各項疑難雜症。

根據哈佛特別設計的導師(Tutor)制度,所有的導師,都是由博士班中最優秀的學生擔任,這些經過挑選的研究生,和大一的新生一起住在House,雖然享有免住宿費用的優待,但是導師卻必須挑起多重的責任,除了生活照顧,還必須有課業的輔導。

導師每天和學生生活在一起,必須照顧學生在生活上的各種疑難雜症,但最重要的,還是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開課輔導學生,或者帶領學生念書、寫論文、考試等。尤其是考試前的惡補,導師還會協助學生到圖書館尋找考古題。哈佛大一的新生,每一堂課一學期閱讀的書量超過一百本,遠勝國內任何學校,尤其哈佛大一不分科,沒有系別,有些學生為了進入研究所,像是法律、醫學等知名所別,必須非常努力。

哈佛大學的校本部,裡面建築大多是磚紅色。當這些大樓林立在綠意盎然的樹林中時,顯得格外清幽靜謐。來到專門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校友的教堂,一進門就看到【瑪麗亞哭哀子】的石膏像,裡面的側牆,刻著從19041948年,各年度在戰場犧牲生命的學生姓名。看到那麼多優秀的學生在無情的戰火中死去,想必他們的親人比我還心痛。哈佛大學不大,除此外還另有一個靠河的校區,但莊嚴中流露優雅的氣質讓人流連忘返。

下午我們回到波士頓的高級區NEWBURY閒逛,這條街全是名牌服飾及高級藝廊名品店。我和女兒特別到一家畫廊參觀,並見識到前衛家具店造型別緻的巧思。先生和兒子則到冰淇淋店找東西吃,大家一邊一國,互不甘擾,自得其樂。

混搭今昔的紐約

下午離開波士頓,直奔紐約,晚上找到一家看起來尚可價格70美元左右的旅館,只是裡面清一色是黑人。這家旅館是從折扣導遊本找到的,我在休息站,也特別問一些行人那一區是否安全,還好這地方離百貨街很近,我們也吃到豐富的中國自助餐,並買一些衣服、鞋子。不過晚上睡覺時,因看到窗外陽台有隔壁的人影走動,而難以入眠。後來才知道是一個樂團,利用半夜練唱。

早上本來想先搭計程車,再搭捷運四處跑,後來擔心車子被偷,臨時決定開車。沿途戰戰兢兢,很怕繞錯路,但美國規畫詳盡的地圖,讓我們一路順利。

沿著海岸邊行駛,路上深磚色的建築夾在濃密的樹林中,也看到幾座磚製拱門的大橋,很像電影【超越時空愛上妳】的風景。到達市區時,看到馬路旁一大堆人在車水馬龍的路上,特別區隔瀕海的漫跑道上慢跑,發現他們運動的地方真的很多。

Chambers St.以南到砲台公園(Battery Park)的區域,是美國早移民最先進駐的地方,算是紐約的發祥地,所以這一區有不少歷史性的紀念物。我們找到一個停車場,每小時為10元,但這個地方車放愈久愈便宜,8小時約24塊美金。

我們花了28元乘船到自由女神像。沿著船速離美國本土愈遠,紐約的景色就愈清楚。很明顯的,原來擠在高樓大廈間的兩棟大樓已經灰飛煙滅。在船上我和先生拼命拍照,因為不知道這次來了之後,還要多少年才能重遊故園。

記得13年前和招智、金大哥在此地虛換晃一召,而今陪著孩子、家人,終於可以親臨此地,一睹代表自由的標幟。這座神像是法國雕塑家所製,當初共分成三百多塊的成品運至美國,再一片片拼砌組合而成。自由女神的頭腳手代表不同的義意,如舉起的腳,代表逃離獨裁統制的管轄;頭上冠冕的七顆星,代表七大海洋、七大洲;左手上臥的書,是用羅馬字寫的177674日宣讀的獨立宣言;而右手拿的火把,則是代表追求真理與正義之火。

隔著自由女神像的自由島,就是名聞遐爾的天使島。這是19世紀時,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必經之地。原來到美國的移民是不需要辦任何手續,只要這些滿載移民的船支,沒有任何人感染傳染病就可以上岸。但從1892年開始,凡是要進入美國本土的人,都要先在艾力斯島登記。截至1924年共有22百萬人名被記錄下來,這些人包括外籍人士、美國公民、全體船員、非移民的外籍人士、被驅逐出境者,以及錯過這趟船班的人。這些人的紀錄包括下列資料:旅客姓名、船舶名稱、出發的港口、抵達的港口,及抵達日期。其他記錄的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國籍、美國以外的親友、美國的親戚、確實的出生日期,及出生地點。隨著時間過去,船客名單的資料也愈來愈詳細。艾力斯島早年使用的名單,平均有15個資料欄位,後來所收集到的名單則增加至36個欄位。而這些資料經由12,000多位教會的志工,利用數年的時間,奉獻五百多萬個小時投入整理。

艾力斯島移民博物館內,有所謂互動功能的電腦,可把一世紀前到美國的祖先的移民紀錄,真實呈現眼前。

到紐約,還可以到華爾街、時報廣場、大都會博物館、中央公園等。
遊覽華爾街,最好從東河向特尼提教堂(Trinity Church)走,沿街二邊有許多紀念性建築,如國家第一銀行、摩根信託大樓、及FederalHall National Memorial,而在財政分部門前,正面聳立的華盛頓銅像,正是當初美國第一任總統宣誓就職的所在地。

當一家人興奮地四處拍照時,正巧遇到華裔女記者在做現場採訪,我鼓勵女兒要求合照,但掙扎了半天,還是由我出馬,還好這位女記者很平易近人,讓女兒得到合照的機會。

紐約證券交易所位在華爾街與百老匯交口的一角,1930年以來便以圓柱並列的七層樓屹立於此。據說,遊客從參觀席上,可以一目了然買賣股票激烈的情形,也可參加內設的Tour,聽取交易說明並觀賞影片。在華爾街附近還有一隻像徵多頭市場的銅牛塑像。想到目前低瀰的股票,真希望這隻牛能因為貴人蒞臨,而扭轉乾坤。

華爾街雖然家喻戶曉,但是他的巷道既擁擠又窄小。中午有一大堆人坐在建築物的梯階休息、午餐,好想了解這些人如何過日子,有朝一日,是否眉清目秀的兒子,也能成為其中的一員。

位華爾街西端與百老匯的交口,是座略呈黑色的哥德式教堂,19世紀初曾是紐約最高聳的建築,傳言是世界上財力最雄厚的教堂呢!西側的墓地,許多名人長眠於此,運氣好還能聆聽管風琴的演奏。接著我們到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時代廣場,這個地方非常熱鬧,廣告看板千奇百怪,色彩琳瑯滿目,行車擾攘,人聲鼎沸,身在其中,真正感受大都市與眾不同的生命力。

隨後我們搭地鐵到中央公園。這公園遠近馳名,位居高級公寓區的中間,裡面樹木濃密,但運動散步的人很多。我們特地找到大草園拍照,在閒逛時,聽到有街頭藝人表演歌劇。這個人好像來自中美洲,聲音很好,人是長的醜一點,說實話如果我學歌劇,聽了這個人唱歌後,一定會立即改行,因為人才濟濟,競爭太過激烈。

搭紐約的地鐵,的確有些恐怖。裡面沒有冷氣設備,而且又窄、又舊、又髒,每次電車駛近,轟轟的聲音好像大地震。不過比較十四年前搭地鐵的感覺,有先生在旁陪伴,心裡踏實很多。

中國城與小義大利區以Canal街相隔,以廣東裔移民為主,並以孔子大廈為其顯著的標的,門前的小廣場設立孔子銅像,供人瞻仰。此地中國餐館林立,也有越南餐館,均經濟可口,Mott街上合記的炒螃蟹、楓林閣的北平烤鴨、鵬的越式河粉、麒麟金閣的飲茶、一佰伴的自助火鍋,都可一試,並有菜攤、魚肉店及中國雜貨店,是採買打牙祭的好去處。

漫步雙橡園

回到馬利蘭州後,在表妹的陪同下又逛了一下午的百貨公司。這家百貨公司有一家玩具熊的專賣店,只要付費(最低25)就可以現場製作(就是用機器,把填充物灌入現成的熊狀套),幫小熊取名字,還可以幫他刷毛、 清理眼睛。

隔天一早先到姪女的高中打網球,再到市區吃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後到該區附近的國家公園散步。那個公園不准開車進入,所以我們只好徒步在樹林中漫步,然後就到雙橡園參觀。曾為台灣駐美大使館的雙橡園,裡面的使館的房舍並不是很大,但外面的林地很廣。透過後門玻璃向裡窺視,陳設典雅,但因不再做為官邸,客廳還堆了一艘蘭嶼的獨木船。由於機會難得,我們拼命照相,記得十多年前曾到此一遊,但那時可能天候寒冷,再加上不對外開放,所以只是驚鴻一瞥,搭車在門前繞一週。

寫到此,對人生的感懷更為深刻,曾經我對美國是如何的嚮往,但是因為際遇,還是回到台灣,然而誰知道這些年台灣的經濟從高峰到目前的曖昧不明,想到這些就憂心忡忡,不知道孩子未來面對的世界是什麼?參觀完華盛頓的雙橡園,我們又驅車至動物園,這座動物園最特殊之處是有幾隻大陸贈送的貓熊。

當天由於天氣熱,大家都覺得氣喘噓噓,在人頭鑽動的人行走道中,我們看到三隻貓熊在竹園子裡或休息或漫步,不久看到兩隻不知是為爭地盤,還是為了解決前仇舊恨,竟然開始打架,看來再溫和的動物,都和人一樣,始終看不淡利益。

當天已經是在美國的最後一天,這段日子的時差一直是時好時壞,睡眠也不是很好,本來好想多住一段不用趕著看博物館,或旅遊的日子,但是因為考慮先生的工作,只好同進同出。當晚,姐夫邀請一位來自大陸專辦移民的律師聚餐,看到這些人我真的好佩服,真搞不懂他們的腦結構,為什麼書可以讀得那麼得心應手。

近幾年大陸的留學生在美國發展的很好,像先生的表弟,目前在美國都買了房子和車子,工作也很穩定。說實話,真希望孩子日後可以在世界上最強大、富裕的國家成為中流砥柱,但這些都是未知數。如今只希望孩子在這次的旅遊中學習一些知識和眼界,以作為未來開創自己人生的基礎。(2002/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