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史坦貝克與故居-Salinas

驚訝 
人生總是充滿諷刺,活著的時候受盡詆誹,死後卻又備受尊榮。在一段無意的旅程中,因為迷路誤闖加州靠進蒙特利市Monterey Bay附近的小鎮Salinas。正為尋找出路而懊惱時,卻意外看到宣傳美國知名作家史坦貝克記念館的宣傳。這個意外之旅,讓我進入美國文學巨擘一生的創作時光隧道。 

對社會主義者而言,史坦貝克名著「憤怒的葡萄」,是他們爭取理念的背書。但對史坦貝克而言,卻因此書成為家鄉交相指責的叛徒,讓他不得不離開讓他深愛的故鄉。 

大地給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史坦貝克生在一個小康家庭。從事金融業的父親與擔任老師的母親,讓年幼的他有著一段安穩又與書香為伍的生活。雖然假日時也要和其他鄰居到附近的農田幫忙,但這段與大地相濡以沫的日子,帶給他創作上源源不絕、澎湃翻湧的靈感。在史丹佛大學專研海洋生物,讓他意興闌珊,除了不時讓詩與短篇小說見於校內刊物外,大學生活根本引不起他任何的興趣。隨後他輟學到紐約,靠零工與寫稿賺錢,並尋找出書的機會,結果無功而返,旋即回鄉專事寫作,並一邊從事令人不解的工作,例如擔任搬運工人、市場調查員。 

「鼠人」讓他聲名大噪

 當初決定以寫作為業時,多半都是靠父親贊助生活支出,對一個敏感、自尊心強烈的他,曾是很大的煎熬。史坦貝克的前3本小說無人賞視,直到1935年第四本書TORTILLA FLAT,才開始獲得注意。隨後的「鼠人,OF MICE AND MEN (1937)」讓他聲名大噪。接著根據加州移民區觀察採收葡萄農夫生活所寫的「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雖引起舉國對農人的關注,卻讓自己成為批評指責的眾矢之的,自此不時有人揚言殺他,甚至有國會議員大肆指責他是一個「大騙子、黑鬼,扭曲事實真相、萬劫不復的惡魔」,不過這本書讓他獲得普利茲小說獎的榮耀。
1940年他到墨西哥拍攝記錄片。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英國擔任New York Herald Tribune通訊記者。在歐州每當看到海洋,就引起他對家鄉的懷念。 

三次婚姻與破碎的親子關係 

關於寫作才華,對他最有信心的就是青梅竹馬的女友,即使後來兩人結婚十多年後仳離,但她對史坦貝克的才能卻始終充滿信心。1942年結束第一段的婚姻,隔年與一位歌星結婚,雖生下兩位兒子,最後因教育理念迥異,五年後兩人黯然分手。1950年他找到另一位伴他至終的伴侶,也開始試圖改善與兒子的關係,但因為不習慣處理腹雜的人際互動,所以成效不佳。他的兒子自幼就有藥物及酗酒的問題,還曾在文中表示:藝術家通常不是好的父母親,他們通常是很自我中心,在教養兒女上毫無用處,所以當藝術家的兒女,通常要學會照顧自己。他的兒子也提到,除非是時間允許,父親從未盡責。其實史坦貝克為了改善與兒子的關係,讓兒子了解何謂善與惡?何謂愛與恨,在英國花了近一年時間寫Morte d'Arthur,一本針對兒童的書,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無法分隔,而他一生的作品,都在探討人性,與道德的矛盾。 

遭同鄉人排斥

 在經濟上,直到所著的Lifeboat影片發行時,史坦貝克才有錢在家鄉購買房產。不過當地的人卻排斥他,故意拒租寫作的辦公室,甚至連他買燃料時都會受到干擾。對這件事,史坦貝克曾寫到,朋友不理他,除了不欣賞他的工作,也有部份原因是他太成功。這結果也讓他對家鄉感到失望,隔年(1945)毅然搬離這個不再是他家鄉的地方。這期間,引起國人開始注意食品衛生的Cannery Row一書,在該市完成。戰後1947,他寫小說「珍珠」,裡面敘述一位印地安墨西的潛水夫因撿到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改變生活。結果引來一批貪心的牧師、醫生、商人的叨擾,甚至帶給家人一連串的災難,最後迫使他不得不把那顆珍珠丟到海裡。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影射他成名背後不為人知的痛苦。 

成為家鄉的榮耀 

1957Salinas市開始蘊釀以史坦貝克的名字命名North Salinas高中,但他卻反對這個想法,他表示如果故鄉不希望他受污辱,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學校,免得學生詛咒他。他最後一段旅程是與自己的愛犬橫跨美國的旅遊,1968年因心臟病死於紐約。(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