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從赫氏古堡經過-赫斯特家族的故事


沿著美國西海岸綿延起伏的一號高速公路,一面是布滿金黃牧草、型如荒漠的山丘,一邊則是岩石崢嶸臨崖的海岸。途中除了幾個人口密集的小城鎮外,附近的數十英哩,幾乎渺無人煙。

然而在這景緻荒涼悽美,狀似波浪,位在加州San Simeon牧場上,卻有座熱門的旅遊景點,那就是美國報業史上家喻戶曉的威廉.蘭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黃色新聞之父」)所建立的古堡。
 

這座一九一九年興建,一九四七年才算完全成型的古堡,結合著地中海、西班牙、墨西哥和加州古老建築物的風采。除了五棟的主建築物,共一百六十九間房外,還設有花園、 走道 、游泳池、馬場、網球場、電影院,和私人動物園,在赫氏生前,是許多知名影星、政治要人競相拜訪的豪宅。一九五七年,也就是赫氏過世後的六年,赫氏家族決定將佔地共一百二十七英畝的古堡捐給加州政府管理,並開放給大眾參觀。

參觀赫氏古堡的行程共有五種路線,時間約一小時半,但也有長達兩小時半、活動更為精采的晚間行程

走過綜合古希臘、羅馬建築型式的海神游泳池,在湛藍的水影與處處細心的規劃中,可以體會赫氏為了滿足五個兒子享有快樂的古堡假期,多次更改泳池設計的心境;當漫步在深具西班牙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花園裡,可以感受到賓客悠閒愜意的步履;而在充滿暖系色調、佈置典雅,專門招待客人住宿的夕陽樓裡 ,彷彿可以看到名人的倩影與記憶。漫步在陳設三千年歷史的古埃及嗜血女神雕像的步道,可以驚嘆赫氏對古蹟藝術的熱情 ;另外在模仿十五、十六世紀西班牙風格的客廳中,除了一座購自商場名人家中、飾有石雕的壁爐,與來自義大利刻有木雕圖案的天花板,還有牆面上,一個專供赫氏出入的秘密門。

環視掛著聖經故事的十六世紀壁毯 、放置十四世紀西班牙唱詩班長椅、 十七世紀義大利木製天花板及擺設英國、西班牙式餐具的長型餐廳,是宴請賓客的地方,總是坐在中間的赫氏,其實個性內向不愛說話;另外參觀赫氏專門與賓客打球聊天的撞球室、 以金色繡花紅底為壁飾的電影院, 與採用馬賽克瓷磚,長達二十六公尺的室內羅馬游泳池時,可以想見他們生活的奢華與浪漫。

對報業的熱情

談到赫氏的古堡,當然不能忽略他生前對報業的熱情。一八九○年代,哈佛大學畢業的赫斯特毅然賣掉讓父親致富的礦場,決心在報業上放手一搏,對熱中政治的他而言,報紙不僅是揭發政客虛偽的工具,也是力圖開創政治生涯、計畫問鼎總統的手段,不過天不從人願,他的政治生命在當完兩任參議員後,因沒選上紐約州長而告終,但他經營媒體事業的長才與對報業的熱情,讓他成為叱吒風雲的報業泰斗。二十世紀初,赫斯特為了提升報量,主張以煽情的筆法與聳動的標題報導古巴暴動,及西班牙將軍對付古巴人民的殘酷手段,甚至當駐紮在古巴沿海,協駐美國僑民的「緬因號」船艦遭到攻擊後,為了積極報導古巴情勢,他親自率領記者開船到古巴附近蒐集第一手資料,比美國海軍還早深入敵營了解戰況。在他與知名報人普立茲的較勁下,當時報業和現在小報文化的戰況不相上下,為了舉發隱私與不法,無所不用其極,連西班牙駐美公爵寫給朋友,批評美國總統是懦夫的信件,都不放過。因此日後的學者總是不忘將美國西班牙的戰爭,歸罪於黃色新聞的煽動與鼓吹。


在事業的尖峰時期,他擁有二十六家報紙、十三家全國性刊物、八家廣播電台和其他新聞媒體事業,雖然今非昔比,但是目前赫氏家族仍擁有包括舊金山檢查報(Examiner)在內的十二家報紙,與家喻戶曉的刊物『大都會』(Cosmopolitan)等二十六家雜誌。

引人爭議的私生活

赫氏享年八十八歲,晚婚的他在四十幾歲時,名媒正娶小他二十歲的演唱家,但是六十多歲時卻又迷戀另一位二十幾歲的喜劇明星Marion Davies 。在古堡居住的十年,是他事業的黃金時間,但在情感上也引發頗多的爭議,不過儘管與情婦在古堡中,經常宴請賓客、夜夜笙歌,但在事業他仍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

諷刺的是一生致力於黃色新聞的赫氏,萬萬料想不到,一九七四年的綁架案,讓赫氏家族再度成為媒體的焦點。當時二十歲的孫女Patty Hearst遭到美國SLASymbionese Liberation Army)這個由都會暴力份子組成的幫派綁架,以作為交換在監獄中服刑的同夥,但因威脅不果,隨後要求赫氏家族捐出六百萬美金的食物給沿海區域的窮人做為贖金,但是赫氏家族履約後卻不見Patty釋回,.兩個月後Patty Hearst竟然認同該組織謀殺、搶劫的行徑一起搶劫銀行被捕後雖然辯稱自己的行為是為了避免再度受到綁架犯的凌辱才表面配合但是仍無法規避牢獄之災一九七九年獲釋後戲劇化的經歷不僅是媒體爭相報導的體裁也成為多部電影故事的素材。

故事成為影片的熱門體裁

讓赫氏史料未及的是,晚年封閉自己,重視隱私的他,死後仍不得安寧,自己的
故事也陸續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連電影也不放過他,紛紛將他不為人知的一面拍成電影,或許這是生前致力揭人隱私的他,死後對社會等值的回饋吧。
*普立茲(Joseph Pulitzer,一八九五年紐約世界報的創辦人,新聞界著名的普立茲新聞獎就是由他創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