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一個未曾興起旅遊動機的地方。因為家人的極力推薦及費了好大的唇舌,終於帶著兒女前往。
千歲河川看鮭魚返鄉
飛機一落地,大家先驅車到千歲河川看鮭魚返鄉之處。當地天氣宜人,和風徐徐,非常舒服,雖然北海道看起來像是田野小鎮,但是頗有歐洲建築的感覺。每年八月開始,約有20-50萬來自大海的鮭魚會回到這裡產卵,其中每100條有1條可以返鄉成功產卵。鮭魚可以大到1至2尺,因為要逆流而上,大熊知道某個河道可以捕捉這些返鄉的鮭魚,就會在河道口等待,而魚群也會聯合30幾條一起跳,躲過熊補食的鮭魚就會到原鄉的沙堆上產卵,通常女的一開口,公的鮭魚就會配合射精,完成交配的任務就會死亡,變成浮游生物,做為日後小鮭魚的食物。
基本上一隻母鮭魚可以生下3至4千顆卵子,過了480度天,當雪融化後,長大的鮭魚就開始覓食,並順著河流游到大海,過了3年後再回來產卵。鮭魚的品種有14四種,以紅鮭魚最好吃。
千歲河川沒什麼特殊,就是很乾淨,而我們也看到用來捕捉鮭魚的印地安水車。在這個景點,我們特別到小商店購買哈密瓜與牛奶冰淇淋,他們的冰淇淋很貴,一支要7、80元台幣,但牛奶味濃厚,非常甜美,我還買了一個3000日元的哈密瓜。
北海道冬天很長,但因為西化的很透徹,無論房舍、基礎建設、農牧發展、市區的規劃,完全依循國外,甚至台灣的總統府就是仿照北海道的街道廳而來,甚至為了西化設置的北海道農事學校(就是現在的北海道大學),培養無數的菁英,有些還是殖民台灣時的重要人物。據導遊說,日本的自衛隊就設在飛機場附近。
北海道的水很清涼,沒有味道,可以生飲,因為下水道汙水處理的普及率高81%( 台灣才7% ),所以家庭廢水不會污染到河川。
化外之邦成為小瑞士
北海道主要在明治維新時開發,早期稱為蝦夷地(也就是化外之邦),到明治維新時代才稱為北海道,當時開發時主要屯田的人有:落魄或階級低的武士、農民、軍人、知識青年、宗教移民等,這些人被稱為道產子,富有冒險精神、忍辱負重、樂觀與同舟共濟的個性。
為了水土保育,他們的山上不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水果或檳榔樹,而是讓樹木自然生長。在我們搭車的沿途上,有許多的白樺樹,翠綠的樹葉配上白色的枝幹非常美麗,也讓我想起了20多年前到美國東北部波士頓旅遊時,看到沿途的白樺樹林。
重視養生的飲食
除了我提到的冰淇淋,還有各式的茶品,如十六茶,喝起來很像台灣的麥茶,據說是用十六種茶葉混配而成,但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噱頭。在日本平常是不吃粥的,除非是生病的人,才有吃粥的習慣;而他們喝味磳湯,煮法是水溫在85度C最適合裡面的益菌, 這種產品不能放置四個月以上。
另外日本人吃生菜都是燙一下就吃,該區的高麗菜據說可以保護胃膜,對胃病的人很有效。而我在飯店吃早餐時都會吃到納豆,食用前要先用筷子攪拌50-100下,讓其基酶發酵,產生黏稠狀,再放醬油食用。
富良野度假村
我們第一天是到富良野的度假村休息,該地在山區,主要有兩棟住宿的大樓,外表用色塊配色,很像魔術方塊。大樓到任何的餐廳或遊樂處,都用木造或塑造的走道連接,好像人體的大小腸,主要是為了避免冬天來此度假的遊客,受到大雪的干擾。該餐廳有很大的玻璃,可以看到窗外松木與綠意盎然的山林。
這讓我想到加拿大班夫春天大飯店的餐廳,從水晶製作的大型透明玻璃望去,
日本自明治以後,其無論政治、法律、科學、藝術或農田水利,都是學習當時世界最棒的國家,如憲法是到德國取經,藝術是到法國,他們是集世界各地的綜合體,所以各類的專業用語都是外來語。
富田農場與四季彩之秋
隔日我們到的富田農場背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據說農場的第二代曾有機會到國外深造,因父親反對作罷。後來第二代發展薰衣草的加工業,製作香水營利,沒想到後來工廠製作的化學香水,量大又便宜,讓他不得不放棄種植薰衣草。有天他下定決心要剷除薰衣草,但因該植物的根又大又深,機器廢根時,發出的巨大聲音,就像是薰衣草悲愴的哀吼,只好延期。沒多久因為一群來自台灣的攝影者來拍攝,攝影協會會長知道農場的情況,就鼓勵其製作香包或其它的衍生產品(如肥皂、枕頭 、乳液等,有些農品商店還會販售馬油(據說最好的馬油是從馬鬃提煉,可以護膚、醫治燙傷、防止鼻過敏、擦拭後腳皮、擦頭髮等),並開放農場讓人旅遊。後來農場主人到旅遊局推廣,並連繫日本最大的旅行社,優美景致的照片廣為人知,創造了北海道薰衣草的知名度。後來為了讓四季都有旅遊的景點,他們發展早生、中生、晚生種的花朵,冬天則有溫室栽培的花種。
到農場的沿途,我們看到玉米、馬鈴薯 、小麥都是間隔來栽種,不僅因為色彩不同,非常美麗,也是為了避免病蟲害。特別是馬鈴薯天會開出白色、藍紫色的花,而且其種植的政策是絕不做單一產品,都使用有機肥(也就是來自牧場的糞便),冬天休耕,讓土地休息,一年種植一稻,並發展耐寒的品種,如水晶米。
我們分別來到幾個花田農場,其中以富田及四季彩之秋印象最深。
沿途也看到許多集中倉庫,附近的農人都把產品一同放在集中倉庫用低溫保存,以防止氧化。該處有一種名為水果玉米,甜度高達18,還有甜味的洋蔥,非常可口香甜。
寫到這裡,我好想念那幾天的時空,不過在那裏時,沒幾天就想回家。
導遊說,北海道的雪很鬆軟,很適合滑雪,另外有一種雪稱為鑽石雪(意指有太陽照射的雪),更是適合滑雪。
在農場週遭,有許多無人販售農產品的小舖,不但價錢低,產品也很新鮮,很多水果樹的下面都放錫箔紙,目地是為了接住掉下來的水果,另外可提高光合作用。
所以在那裏生活真的可以很便宜,也很簡單,連女兒都想搬到那裏住,我也是蠢蠢欲動。可是農村的狀況與台灣相似,年輕人外流的狀況很嚴重,偌大的農田,經常只有兩位老人在整理,還好他們都使用機械方式採收整理,否則多恐怖。不過雖然日本社會老年化很嚴重,約有2400萬人是65歲以上,但是他們常給這些退休者二次就業的機會,如當公司顧問、經過再訓練去照顧更老的人(這樣其可以累積點數,日後有優先權讓人照顧)、或當收票員。
生子放鯉魚旗,生女送娃偶
沿途也會看到農舍的屋頂有鯉魚旗隨風飄揚,這代表這家的媳婦生了個兒子,所以親家就會送鯉魚旗,期待這個後輩日後可以魚躍龍門,至於生女兒則送女娃偶,期待其日後嫁將軍。
在宗教上,日本人活著的時候,各類儀式採神道教,身後採佛教,但是結婚時有可以傳統與西式教堂婚禮並存,根本就是各教匯雜的國家,怪不得統一教容易讓他們認同。
日本的學生是九點上課,沿途看到的學生多半走路上學或騎車,他們一樣很重視升學,高中有類似我們一樣的基測,考完後再申請學校。
開車時與英國一樣,開車者是坐在右邊,與我們相反,所以剛到時很不習慣, 據說超過65歲開車的人,後窗要放置一個水滴狀的告示牌,提醒其他的駕駛員;新手開車則要掛一年新手的告示牌,在日本開車要很注意,萬一犯規撞死人,就要付天價的賠償。導遊說其有一位堂哥在日本讀書,一直沒錢購屋,後來因為家人被撞死,他獲得的賠償,讓他可以買二億日圓的房子。
途中我們經過旭川市是第二大城,其醬油味的拉麵很有名;而福岡則以豚骨味拉麵聞名,至於札幌的拉麵則為味增味,後來我們在狸小路吃拉麵,的確很好吃。在日本可以吃到許多的菓子,就是小餅乾、小甜食之類的點心,我們在車上導遊為了促銷甜食,讓我們吃了各類不同的東西,如鮭魚片、泡菜餅乾、干貝乾等,再者北海道的啤酒也很有名,因為有乾淨的水源、優質的大麥及啤酒花的基本原料,所以製作出來的啤酒很好喝。
白色戀人餅乾工廠
北海道除了上述的知名點心,家喻戶曉的餅乾還有「白色戀人」,它是由麥粉、白色巧克力、牛奶組合而成,曾是北海道的代表名品(就像台灣的鳳梨酥),
然而因為生意太好,供應不暇,老闆突發奇想決定預先做好餅乾,然後再打上未來日期,結果被員工告發,因而破產,改由北洋銀行接手。
當我們到餅乾工廠時,看到的不是簡陋或粗俗的工廠建築,而是一做夾雜爛漫、優雅、高貴裝飾的花園,庭院不但玫瑰盛開、花團錦簇,還有白色浪漫的玻璃屋、鐵鑄的涼亭,與趣味十足的時鐘,每到整點就會有豬狗露出頭來唱歌,也有廚師樣的人物製作餅乾,非常洋化,又很幽默。特別是工廠裏面展出老闆小時候的玩具、收集的各類精品、瓷器、餅乾盒,看得出目前60多歲的老闆,小時後就是一個富裕人士,只是萬萬沒有想過,只因為做了未來餅乾的決定,讓他好不容易建立的餅乾王國易主,可見日本人很重視信譽,哪像我們台灣人?厚顏無恥的商人比比皆是。
到白色戀人是第三天的事,我們第二天是住在一個溫泉區,據說就像台北的北投,是合式的禢褟米的裝飾。晚上就和姐姐與三個小孩到附近的便利商店逛逛,也看到該店有販售成人雜誌,但都用貼紙貼住,且要十八或二十歲才能購買。
第三天與第四天我們就住在札幌市區,雖然日本的旅館房間都不大,但因為大飯店,都很乾淨。
小樽運河的玻璃與點心
再者我們也到小樽運河,由於都市化 目前看到的小樽運河是過去的三分之一,沿河兩邊有許多的倉庫,雖老舊卻別有一番風味。可見人四處旅行就是要看不同習以為常的環境與景致,正如昨天( 7/21)與先生女兒到瑞芳金瓜石遠眺八斗子、基隆嶼的風光時,女兒說金瓜石不用改,因為大家來就是要來看他亂亂舊舊的模樣。
過去小樽是北海道很重要的商務中心,貨物就是直接從在海上行駛的大船,搬到小船,再透過運河送到倉庫,是舊時代的華爾街。但現在因為靠的是飛機、鐵道,運河就不再受到重視,現在就是光觀景點,
京極吹出公園
另外我們還到一個有山泉喝的地方,只是那天下雨,有些可惜。我們驅車到一個山區,該區像個普通公園,走一段路會到個小瀑布,名為「京極吹出公園」,由於水流從上而下,沿途有綠色植物長在岩石上,非常優靜。停車處有幾家店,他們販售的玉米可樂餅與哈密瓜可樂餅很好吃,至於馬鈴薯的可樂餅則不怎樣。
札幌的北海道神宮
到札幌印象最深的是到北海道神宮,所謂神宮就是參拜天皇,參拜地方將軍的為神社;其神社與神宮都蓋在古木參天之處,宮前都是碎石路,目的是讓人用虔誠之心來敬拜,並且避免走在碎石路上聲音不雅觀,人要抬頭挺胸,所以碎石也是為了調整內心,另外還可以警戒生人進入、美觀與防洪。
宮前都會設有牌樓,就是所謂的鳥居,就是要讓鳥休息之處;有些神宮外會有門神,一開口,一閉口,就是代表人生的過程,而台灣的門神通常是含珠的獅子, 意指有求必應。
神宮的母宮為伊勢神,宮每二十年就要在旁邊遷宮一次,目的是跟著時代的演進, 把最新的建築技術延續下去。到神宮拜拜都要先漱口(要說好話)、洗手。
日本的觀念是敬神而不求神,善男信女抽到好籤會掛在松樹上,壞籤會綁在杉樹上。當天在神宮剛好遇到有人以傳統方式結婚,女穿傳統的白色和服,男穿浪人服。
其家人全坐在正廳內接受證婚,並飲茶水。這些神宮的工作人員都是公職,經過考試,薪水為政府的預算。除了婚禮可到神宮祈福外,家裡買車也可以開到神宮外請這些神宮的人來賜福。日本早期西方人進入時,曾有90萬人是基督徒。後來因為國外教士鼓勵人民反抗嚴重課稅的地方政府,所以才讓日本開始採取鎖國政策,人民的戶口都被歸在各地的寺廟裡,至於信仰的宗派則不限制。由於信仰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所以他們可以神道、佛教與基督教同時採用。
日本北海道另一個有名的展覽是二月冬天的冰雕,其先開放設計圖的比賽,再選出得獎的作品來在模型,模型做好再灌冰做雕塑。而七月的公園會舉辦啤酒節。
日本人的薪水約30萬日幣,扣掉社會福利只剩下70%,上班的人看病要付一成,公司付二成,國家七成。沒上班的人要付3成的醫藥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